70余年前,大气科学学院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气象干部训练大队”应需而生,历代大气人始终传承与赓续红色基因,坚持守正创新,全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气象事业建设者。持续培养了一批以李泽椿、罗德海、王桂华等院士,“杰青”专家、军队功臣和全国首席预报员为代表的杰出校友,为我国气象、航空航天、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历史最悠久、积淀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大气科学学院以培养气象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初心使命,在服务国家气象事业过程中发展与前进。尤其在进入新时代的十年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党建引领激发基层组织育人活力、传承红色血脉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创新教学资源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全力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气象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建引领激发基层组织育人活力。学院党委切实强化政治功能,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机制,探索人才培养和党建工作有效对接融合模式,凝心聚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切实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坚持把红旗插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学院5个教工党支部全部建在教学、科研团队等基层教学科研组织上,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达100%,全部由正高职称、党龄10年以上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切实提升了基层教学科研的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学院教工党员人数占全体教师总人数的80%,党员的日常工作和教学科研成果占全体教师相关工作总量的90%以上,充分体现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切实通过党建引领,激发基层组织育人意识和能力,做到立德和立智相统一,持续强化学生党支部建设,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传承红色血脉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广泛挖掘与丰富学校及学院发展历史中特色的思政教育基因(气象训练大队、老红军校长等),充分挖掘气象校友奋斗史中特色的思政教育元素(校友坚守西沙群岛等气象站等),充分挖掘学院服务气象行业中的特色思政内容(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等),引导学生树立“气象强国、建设有我”的理想信念。延续与传承学院特色的气象国防绿文化,发挥好省级五彩团学名团干工作室作用,结合 “3.23气象日”开展丰富的“家乡的气象谚语”“传承二十四节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气象文化活动,创立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系列气象文化品牌。进一步壮大学院“三微一端”融媒体、新媒体文化矩阵,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技术、新方式,使其牢固树立唯物史观和正确价值观,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创新教学资源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充分根据气象专业类课程内容和特点,深入挖掘提炼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引导专业中的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学院担任了教育部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2022)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制定单位,联合气象出版社出版了全国首本《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学院大气科学专业、大气科学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获批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教学团队,学院11门课程获评为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同时学院结合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修订,明确将思政教育要求融入培养方案,把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程大纲,全面推动所有课程深度融入“国家使命、科学精神、科学伦理、大国工匠”等思政教育元素,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启发学生自觉认同,产生共鸣与升华,实现了潜移默化地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大气科学学院将进一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培养合格的气象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切实为气象高质量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