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3月14日上午,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赵坤博士应邀在气象楼215会议室作题为《强对流外场观测试验研究进展》(The Progress of OPACC Field Campaign)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马尚昌教授主持,电子工程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此次报告会。
赵坤教授介绍了南京大学参加973项目野外观测试验的相关情况及针对强对流天气开展的一系列科研工作,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讲解,并重点介绍了南京大学在天气雷达数据质量控制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同时进一步指出在国内建立超级气象观测站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报告会上,赵教授与我院参会师生就雷达标定和地物杂波抑制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并就未来的合作研究提出了建议,整场报告会气氛热烈、融洽,我院师生受益匪浅。
报告会现场
【赵坤简介】
赵坤,博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主要从事多普勒雷达反演、同化和分析应用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课题、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在灾害性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定量反演理论和方法”、“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和分析研究”和“登陆台风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建立我国登陆台风的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和同化方法,揭示我国近海双眼墙台风的内核区环流和降水的结构和演变特征,揭示了我国南方暴雨β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三维结构和演变机制。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22篇)。获得国家专利1项、国家软件著作权6项,申请国家专利2项,中国气象学会“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三等奖,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
担任东亚中尺度和高影响天气国际会议(ICMCS)组委、亚州雷达气象会议(ARAD)组委、中国气象学会台风委员会副主任、雷达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气象学会理事、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科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气象台预报团队专家,《大气科学进展(AAS)》常务编委、《气象学报》常务编委、《气象》编委、《暴雨灾害》编委、 《气象科学》杂志常务编委等。